翻开这本收录着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的著作,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如明灯般映入眼帘: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,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、建设伟大工程、推进伟大事业、实现伟大梦想,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,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。”这短短几句话,仿佛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我对这两篇经典著作的探究之门。
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是两篇极其朴素的哲学著作,没有晦涩的词汇,没有炫技的表达。可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智慧,那是中国革命史沉淀下来的哲学升华。这两篇著作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与主观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,我读完这两篇文章后,感触颇深。了解这两篇著作的诞生背景后,我更添了一份敬意。从1937年4月开始,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,并为此撰写《辩证法唯物论(讲授提纲)》。七七事变后,全民族抗战爆发,毛泽东在抗大的授课也就此中断。这短短几个月的授课内容,凝结为影响力广泛的著作——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。
《实践论》里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阐述,让我这个身处化工行业的人深有体会。它明确指出,实践是认识的来源,是认识发展的动力,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,也是认识的目的。化工行业就是个高度依赖实践的领域,每一项技术的突破、每一种工艺的优化,都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探索,少了哪一步实践都不行。以我探究苯甲醇的工艺为例,最初我们对反应物的配比和作用机制只有些模糊的概念。然后我们开始着手小试实验,一次又一次,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观察产物苯甲醇的含量。慢慢地,那些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正是《实践论》中“实践—认识—再实践—再认识”辩证过程的真实写照。每一次实践都让我的认识更进一步,而每一次认识的深化又指引着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实践。试想一下,如果只是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,却没有平时那些锻炼实践的机会,恐怕很难真正领悟这些理论的高深之处,也不会对现场操作有那么深刻的认识。毕竟,理论说得再好,要是用得少,我们也无从辨别它的正确性。只有经过实践反复考证过的理论,我们才能真正信服它,在解释或是运用的时候,才能使自己多一份底气和自信。
《矛盾论》作为毛泽东的哲学代表著作,更是让我受益匪浅。它深刻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,充分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。虽然这篇文章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,但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,依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。像我们这些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,心中都怀揣着远大的梦想,浑身充满着活力,性格里还带着些许棱角。可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的矛盾会更加复杂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对待遇到的问题,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而且,矛盾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旧的矛盾得到调和、问题得到解决后,新的、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必然会出现。这就需要我们有未雨绸缪的意识,早早做好规划,不断去解决这些新的矛盾,推动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。梦想固然美好,但它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,懂得趋利避害,坚持做自己,在矛盾的普遍性中,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。
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一定会做到知行合一,把从这两篇著作中学到的道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,在行动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。同时,我也会一直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提高自身素质,勇于超越自我,努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。(马坤怡)
|